第561章 班师

贾琏率南洋新军,走海路突袭敌酋巢穴,一日而下。短暂休整后,再次出击,一直推进到密支那。

敌酋惊惧之下暴毙,新王被迫接受城下之盟。并附合约一份。

看罢奏折的林如海拍案而起:“身为朝廷封疆大吏,不思报君恩,只知贪天之功,以臣之见,派干员查一查,有没有畏敌不前,收受贿赂,为土司遮掩之事。”遮掩什么?当然是土司反对改土归流,身为巡抚,为他们说话,讲一些地方不安,理应暂缓的话。

这次李清也站出来支持道:“林相所言极是!不仅仅是巡抚,还有总兵及三司,此辈无能,上不能报君恩,下不能安地方。必须严查到底。”

张庭恩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李清,就知道这老东西没好屁,林如海主张只查巡抚,你倒好,搞扩大化是吧?到时候是内阁的决议,锅是首辅的。

“陛下,微臣以为,不宜扩大,先派人查一查巡抚和总兵即可。”张庭恩开口挽回。

岳齐听了赶紧接过话:“陛下,微臣以为,张相所言,老成谋国,臣附议。”

岳齐为啥着急接过去呢?很简单,他是兵部尚书,这个案子查巡抚和总兵,不会得罪太多人,但他可以安排自己人去接任总兵啊。

至于潘季驯,与我无关!你们继续斗,我看着就行。心里默默的还是算了一下,三司里有没有门生故吏。

说起来云南这个地方有点特殊,还真没有几个人归于李清的旗下,所以他才要扩大打击面,反正没三司我的人。

承辉帝对于李清的想法,当然心知肚明,但他也没有斥责李清的意思,本就是他安排在内阁牵制张庭恩,免得一家独大的。

现在别说一家独大了,林如海和张庭恩,客观上都不是一伙的,如果没有贾琏,这俩搞不好还是对头。

至于林如海和李清之间不对付,那也是正常的,次辅和三辅能合拍,那才是怪事了。

当然了,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讲的是一个斗而不破,绝不撕破脸。如果真的撕破脸了,就必须要走一个人,或者两个都走。

内阁会议上有争议是正常的,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的,真的精诚团结了,承辉帝晚上睡觉都要睁一只眼睛。

“派钦差,先罢官,再查案。边陲之地的羁縻土司,也要派人去查一查,他们有没有抵抗朝廷改土归流的举动。”承辉帝的怒气值还很高,云南巡抚和总兵肯定是完蛋了,至于几个土司,估计也在劫难逃。

承辉帝很主观的认为,是巡抚和总兵,勾结土司,欺君罔上。

至于云南巡抚为何出此昏招,是不是因为前一阵压力太大,为了邀功才没有先调查就上报的事情,皇帝已经不在乎了。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面子要找回来,毕竟才下旨奖励那帮混蛋竟敢欺君,还成功了。

至于皇帝为何被骗,那是提都不能提的。

云南的事情决定了,行文下发,派人走一趟,龙禁尉过去抓人就是了。

缅甸的事情被摆到了桌面上,贾琏搞的这个合约,里面居然还有赔款,真是意外之喜。一千万元,缅甸没钱分期付款,还要给利息。

还有租界的事情,贾琏非要在那边租一块地的原因,大家还真不明白,奏折里也没说清楚。

疑点有,但不是大问题。很快形成了一致的意见。

贾琏的行为,朝廷必须认可,别的不说,就冲一千万银元的赔款,也足够其他大臣好好学习一下了。别说什么荒蛮无用之地,只要能榨出点油水,就不能轻易放弃。

所以,合约先盖印,后归档。租界的事情,也没啥可说的,不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官么?给了!

念其为孤悬海外之孤忠,可以破格给个七品官。驻军的将令,给个裨将。有官印告身,朝廷认可的。

总之就是个榜样嘛,大家懂的都懂。这两位想回朝做官,那是万万不要想的。

相当于海龙头那种,宣慰司副使,就是职业生涯的天花板了,一辈子呆在南洋。

现在已经不能叫宣慰司了,最新的称谓是南洋布政副使。南洋那一片,最大的是李元这个南洋大臣,下面的官,分别为左右布政使。都是李元亲自任命,报朝廷批准的。毕竟不是朝廷派的官,所以这些官一辈子都要在南洋了,子孙后代要是争气,读书出头,那个另说。

至于会不会形成南洋地方门阀,那是李元的事情了。说实话,这些边缘地带,朝廷还真不是特别上心。

内阁也是这个意思,只要给朝廷缴税,随便他们怎么折腾。

现在内阁和皇帝在李元身上的争议点,是要不要给他的家眷送过去。内阁是反对的,即便是张庭恩也表示了反对。

为何反对呢,理由很简单,有损皇帝仁厚之名。

承辉帝没有坚持,也没有妥协,反正先拖着呗。

皇帝和内阁不知道的是,南洋那个地方,因为缺乏合格的官员,多数被流放的官员,直接戴罪做官了。

朝廷不派人,李元无人可用,还能怎么办?只能先用着呗。

至于贾琏,就算知道了其实也无所谓,这些流放的官员,总比用当地的土著要强得多。

被流放的官员固然是没有一个无辜的,但是没有被调查的官员,又有几个是清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