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汴梁惊变:万劫谷败讯后的朝堂闹剧

童贯则悄悄往后退了半步。

躲到了几位文臣身后。

眼神闪烁。

不敢与皇帝对视。

其他文武大臣也纷纷低下头。

有的假装整理朝服。

有的假装咳嗽。

甚至有人故意将目光投向殿外的夜空。

他们心中都跟明镜似的。

无论真相如何。

萧峰能击溃十万大军和慕容龙城。

已是铁一般的事实!

那是如同神魔般的存在。

谁去抵挡?

拿什么抵挡?

种师道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不仅自己死无全尸。

还要连累家族被满门抄斩!

这帅印。

哪里是什么权力象征。

分明就是催命符!

赵佶看着满朝噤若寒蝉的臣子。

一股巨大的失望和怒火再次涌上心头。

他猛地一拍龙案。

龙案上的奏折散落一地。

厉声骂道。

“废物!都是废物!”

“平日里一个个高谈阔论。”

“说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个个都自命为国之栋梁。”

“到了关键时刻。”

“竟无一人敢为国分忧。”

“为民请命?!”

“朕养着你们这群酒囊饭袋。”

“何用?!”

皇帝的怒骂在殿内回荡。

却无人敢应声。

就在这无比尴尬。

无比绝望的气氛中。

站在殿角的李庭芝。

脸上闪过一丝悲凉与决绝。

他知道。

此去凶多吉少。

以萧峰的实力。

以大宋如今的军力。

自己这一去。

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可国难当头。

总不能真的让满朝文武都缩在后面。

让皇帝一个人面对这危局。

他深吸一口气。

将腰间的佩剑紧了紧。

大步出列。

在殿中站定。

单膝跪地。

声音沉痛却异常坚定。

“陛下!”

“臣李庭芝……愿往!”

刹那间。

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庭芝身上。

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对他勇气的敬佩。

有对他命运的同情。

有“还好不是我”的庆幸。

更多的却是一种“终于有人顶缸”的释然。

紧接着。

刚才还沉默不语的群臣。

立刻像活过来一般。

纷纷出列。

开始了新一轮的表演。

蔡京率先开口。

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李将军忠勇可嘉!”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实乃我大宋的国之干城啊!”

童贯也连忙附和。

“陛下。”

“李将军熟读兵书。”

“武艺高强。”

“早年在西北抵御西夏时就立过战功。”

“正是挂帅的不二人选!”

“有李将军出马。”

“必能克制辽寇。”

“扬我国威!”

其他大臣也跟着起哄。

“李将军威武!”

“陛下,就依诸位大人所言。”

“让李将军挂帅!”

“我等相信李将军定能凯旋!”

赵佶看着终于有人站出来。

紧绷的脸色也缓和了下来。

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他连忙上前两步。

伸手想去扶李庭芝。

却又想起自己的皇帝身份。

只是摆了摆手。

“爱卿快快请起!”

“关键时刻,方见忠臣!”

“李爱卿,朕心甚慰。”

“朕心甚慰啊!”

他当即转身。

对旁边的内侍说道。

“传朕旨意!”

“封李庭芝为镇辽大将军。”

“总领北方诸路兵马事务。”

“赏白银万两。”

“绢帛千匹。”

“锦袍一袭!”

“即刻前往大名府整军。”

“务必早日击退辽寇。”

“朕在汴梁的琼林苑。”

“等你凯旋!”

“臣……领旨谢恩!”

李庭芝缓缓叩首。

额头贴在冰冷的金砖上。

心中却是一片苦涩与悲壮。

他知道。

自己接下的。

从来都不是什么帅印。

而是一条不归路。

满朝文武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

需要的也仅仅是一个能够暂时安抚恐慌的“象征”。

一个“敢于出征”的忠臣。

至于前线的真相如何。

这场战事的胜负如何。

或许他们并不真的关心。

烛火摇曳。

映着李庭芝孤单的身影。

也映着殿上群臣或虚伪。

或麻木的脸。

大宋的朝堂。

就在这样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中。

完成了又一次无奈的抉择。

而李庭芝起身时。

不经意间抬头。

望向殿外漆黑的夜空。

仿佛已看到了万劫谷的尸骨。

和萧峰无敌的雄姿。

……

……

……

(刀剑笑红颜满地打滚!

求读者大大们的礼物!

五星好评!

么么哒,爱你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