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朝会(十二)

李景炎缓缓展开画轴,目光紧紧盯着图纸上的每一处细节,忽然冷笑一声:“好精细的图纸,连朕的工部都未必画得出。”

“传朕旨意,即刻革去钱崇礼花州刺史一职,着锦衣卫将其全族押解进京,斩!”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唯有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映在殿柱之上,忽明忽暗。就在这时,礼部右侍郎颤巍巍地开口:“陛下,那江北四家商贾子弟科举一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事朕已应允,岂有反悔之理?”李景炎重新落座,揉了揉眉心:“但商贾重利,他们既然想以捐献换科举,朕便要让天下人看看,朝廷恩典不是白给的。着户部、工部派人进驻江北,监督物资分发与捐献落实,若有弄虚作假,不仅取消科举资格,还要抄没全部家产!”

“吾皇圣明。”

——————

晨光刺破云层,将鎏金蟠龙柱照得熠熠生辉。太和殿内,文东武西,群臣屏息而立,李景炎端坐在九龙金漆宝座之上,玄色龙袍上金线绣就的祥龙,在光影交错间似要腾空而起。

话音刚落,刑部右侍郎严焕便持笏出列:“启禀陛下,粮仓一案已有重大进展。臣等奉旨查办,半月来共查处涉事官员三十七人,粮商十六人。其中雍州知府刘璋、闽清知县赵德全等九人已验明正身,定于明日午时问斩。”

大殿内骤然一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老臣们低着头,眼角余光却在暗中交流——什么情况,这接二连三的,朝廷查事办案的效率什么时候这么高了?

不对劲呐!难道是陛下在杀鸡儆猴?

还是参与此案的都是神人?

“继续说。“李景炎指尖轻叩龙椅扶手。

“是。“严焕道:“经查,各地粮仓失火确系人为。雍州豪族陈家勾结官府,以沙土充粮,中饱私囊。为掩盖亏空,趁钦差将至之际纵火灭迹。现已追回粮食八十万石,抄没赃银二百余万两……”

李景炎微微颔首:”准奏。”

户部尚书踏出一步,袍角扫过青砖,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陛下,度田令在京兆府陈宁三县试点已有成效。清查出隐田十二万顷,安置流民千百余户。这是详细奏报。”他双手呈上一本厚厚的册子,册页翻动间,似有墨香飘散在殿内。

李景炎接过册子,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封皮,随即一页页翻看。随着阅读,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殿内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大气都不敢出。

“陈宁知府是谁?竟能如此之快的完成丈量。”李景炎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几分探究。

(大明府征召人物:汤显祖: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时,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如抑制豪强、打击盗贼、废除苛捐杂税等,还鼓励百姓发展生产,使遂昌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回陛下,是新任知县汤显祖。”户部尚书偷偷瞄了一眼皇帝的脸色,心里暗自揣测,陛下分明就是明知故问,却还故意发问,想必是对这汤显祖极为看重。

他连忙接着说道:“此人乃陛下亲点的‘特才’,到任后日夜不休,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一同丈量土地,不畏豪强阻拦,方才如此迅速地完成任务。”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脸色微变。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官员,既非科举正途出身,又无世家背景支撑,却个个能力出众。

短短半月,就在地方打开局面,做出一番成绩。更可怕的是,他们对皇帝的命令言听计从,似乎只对皇帝一人效忠,这让朝中那些靠家世和资历上位的官员,心中隐隐生出不安与警惕。

就在众人各怀心思之时,兵部右侍郎着头皮出列,额头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陛下,军改事宜……遇到些阻碍。巡卫所老将抵触新制,特别是废除世袭武官一条……”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每说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哦?”李景炎眯起眼睛,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具体说说。”他微微前倾身体,殿内气氛瞬间变得凝重,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