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修仙九境

前四境,为凡境,分别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以及炼虚合道。

打基础,学术法,此凡境修士,可称一声术士。

若是细分,倒也能再分,只是,却与李海益无关了。

后四境,为玄境,分别为悟道通玄,玄修法躯,法出元灵以及元灵化神。

通玄后,不复为凡人,延年益寿,道法通玄,可称一声法师。

最后,还有一境、一劫。

这一境,指的是阴神返阳,此时,便是陆地神仙,与真正的真仙,只有一线之隔。

这一劫,是仙真九劫,九劫之后,便能升仙。

这里的劫,表现形式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有的是雷劈,有的是火烧,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但每渡一劫,就能得一道仙气,九道仙气齐全了,就能飞升上界,入升仙池中再造仙躯。

李海益此时才明白,之前在方寸山修行,斩断凡躯就能重铸仙躯,到底菩提祖师出了多大的力气。

“看来,之前我成真仙,九劫和仙气的问题,都是师父给解决的。这一世,得靠自己了!”

小主,

李海益按照《六归经》中的法门,返照自身。

《六归经》之中,归根与归静,是凡境修行之法。

致虚极,守静笃。

这是观想派的公用法门。

《六归经》在此基础上,结合《道德经》之妙道玄理,总结出了“归根曰静”的修行之法。

视自身为一小天地,自身精气神为气之质,万念万用为气之动。

正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天地万物自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静归其根本,复归于道。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道门修行也是如此。

只不过,道大,仙亦在其内,逆天而行,也是道,是曰仙道。

李海益的北冥气海之中,已然积蓄了大量的天罡清气,

随着李海益诵读《六归经》,神合于经,心合于道。

冥冥之中,原本沉寂的体内万气,开始活跃起来。

顺道而兴,顺道而亡。

活跃过后,各归其根。

当一切异象从李海益心神中消失,李海益就发现,自己已经入道。

按照修行者的境界,仅仅一晚,李海益,就已然完成了百日筑基,进入炼精化气之境。

《六归经》归根法门,果然不凡。

李海益稍稍探查体内,就发现,原本用不上的天罡清气,如今都已经彻底被此凡躯炼化。

各归其位,返本还原。

原本脆弱的小孩之躯,迅速强壮了起来。

当然,因为《六归经》是观想派的法门,一切修行结果,只要李海益自己不想,就都不外显。

所以,李海益还是之前的模样。

不然,一夜长大,那可就真出名了。

李海益微微展露了几分修行成果,将自己的身体年龄,往上调整了些许。

“怪不得老师一直是一副老人模样,原来,对于我们这些观想派的修行者而言,道为本,相为形。修本得真,相貌,想要什么样,就能长成什么样。”

第二日,李海益和往常一样,随老师学道。

庄遵,主学两样学问,一为《道德经》,二为《易》。

老师修行,《道德经》为根本,《易》为用,都很重要。

得了真传的第二天,庄遵着重在讲易。

李海益耳边,再次开始二重奏。

此时,得了《六归经》之后,李海益也明白,耳边这二重奏,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这是《六归经》内有记载的一种小技巧,名为通玄道音。

同样的内容,在通玄道音的加持下,便成了真正的修行之法,实用之术。

一天的讲解之后,李海益也终于明白,这易之用,是怎么用了。

观想天地,以己身为气,用六归之法修行,最终返归于道。

这个过程,如何返归,就需要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易,就是目前来看,最完善的一种理与迹。

“正好,我这金手指“西游幻镜”,也明显是依易理出卦象,然后抽取奖励。如今,倒是能扎实学习了。”

当日晚,李海益再次按照庄遵的指点,点燃香炉。

当晚,李海益得到了《周易骨髓》和易理玄图一册,辅助《六归经》观想。

第二日,李海益再次归根观想。

在充沛的天罡清气的辅助下,李海益元精稳固,短短两日,便走完了寻常修行者三年的炼精养身的苦功。

第三日,李海益去学道,听到的,是卜算之法。

李海益自己就精通卜算之法。

但是,不同的卜算之法,原理各不相同。

庄遵所传,是在观想出的内天地之中,以易理推演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