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能量剑

2003年,当陈进拿着"汉芯一号"站在发布会上时,十四岁的林深正在县城中学的机房里敲代码。电视新闻里,西装革履的陈进侃侃而谈,身后的大屏幕上赫然写着"中国芯的里程碑"。台下掌声雷动,就连向来严肃的父亲都激动地说:"咱们国家终于要有自己的芯片了!"

小主,

可谁能想到,这场举国欢腾的盛宴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三年后真相大白,林深永远记得那个闷热的夏夜,父亲看着报纸上的报道,沉默良久后只说了一句:"十年寒窗不如磨掉个LOGO,这让真正做研究的人怎么想?"

此刻,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助理小王抱着一摞资料走进来:"林工,这是柳传志当年放弃芯片研发的完整会议记录。"泛黄的纸张上,1994年那场决定联想命运的会议记录刺痛了林深的眼睛。倪光南的坚持、柳传志的反对,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中国芯片产业错过的黄金时代。

"你说,要是当年..."小王欲言又止。

"没有如果。"林深合上资料,"但我们能做的,是不让这样的遗憾再次发生。"

2025年的北京中关村,一场关于芯片产业的闭门会议正在进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负责人李建国看着台下的企业家和科研人员,语气沉重:"我们的芯片进口额连续十年超过石油,这是悬在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陈进事件和柳传志的决策,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站起来,"但更值得反思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追求短平快的商业思维,让真正需要长期投入的芯片产业成了牺牲品。"

台下议论纷纷之际,林深走上讲台,打开PPT展示团队最新研发的芯片。当性能参数出现在屏幕上时,全场鸦雀无声。

"这是我们用五年时间,投入二十亿研发的AI芯片。"林深的声音坚定,"过程很艰难,有过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有过核心成员被高薪挖走的困境。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知道,芯片产业没有捷径可走。"

散会后,李建国拦住林深:"小林,国家准备启动新一轮芯片产业扶持计划,需要你们这样的团队挑大梁。"

林深点点头:"但我有个请求,希望这次的扶持政策能建立更科学的评估体系。不再只看短期成果,更要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李建国若有所思:"你是说要避免重蹈汉芯的覆辙?"

"是的。"林深望着窗外的灯火,"陈进能得逞,是因为当时的评估体系存在漏洞。急着出成果的心态,让他钻了空子。而柳传志的选择,则反映出商业环境对长期研发的不友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既能保护创新,又能抵御投机的生态。"

回到实验室,林深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发件人是他在斯坦福的老同学,现在是某国际芯片巨头的高级工程师。邮件里写道:"你们的芯片我看了,很了不起。但要突破技术封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深回复:"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二十年,不在乎再走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