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脑的20个理论极限

一、信息处理相关极限

(一)运算速度极限

大脑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并行运算系统。从微观层面看,每个脑细胞就如同一个小型处理器,人脑约有860亿 - 1000亿个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信息传递,每个突触上存在大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之间的距离仅有几纳米,电流在这样的距离上一秒可运行几千亿次。有研究推测,人脑运算速度的数量级大约在1后面跟27个零到30个零 。相比之下,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如中国的“天河二号”,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和人脑运算速度相比,差距巨大。然而,大脑的运算并非单纯的数字计算,还涉及到对各种复杂信息的综合处理、模式识别等,这使得大脑的运算速度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也难以用传统的计算方式去精确衡量其极限。

(二)信息传递速度极限

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电信号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速度因轴突是否有髓鞘而有所不同。有髓鞘的轴突,电信号传导速度可达到每秒100米以上,而无髓鞘的轴突传导速度相对较慢,每秒可能只有1米左右 。化学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时,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这个过程大约需要0.3 - 0.5毫秒 。但大脑中存在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信号在不同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神经元的连接方式、神经递质的种类和浓度等。理论上,大脑信息传递速度的极限受到神经元结构和神经递质特性等限制,但在实际的生理活动中,大脑通过复杂的神经回路和调节机制,尽可能优化信息传递速度,以满足机体快速反应和处理信息的需求。

(三)信息处理带宽极限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来自身体各感官的海量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然而,大脑真正能够处理的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研究表明,人体5种感觉器官不断接受的信息中,仅有1%的信息经过大脑处理,其余99%均被筛去 。这意味着大脑存在一定的信息处理带宽限制。以视觉信息为例,眼睛每秒能捕捉到大量的图像细节,但大脑并不能对所有细节进行深度加工。在快速浏览场景时,大脑会自动筛选出关键信息,忽略一些相对次要的细节。大脑的信息处理带宽极限可能与神经元的数量、神经连接的复杂度以及能量供应等因素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大脑逐渐形成了这种筛选机制,以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优先处理对生存和适应环境最为关键的信息。

二、记忆相关极限

(四)记忆容量极限

人脑的记忆容量极其庞大。从神经元和突触的角度来看,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之间形成大量突触连接,这些连接的不同状态和组合方式构成了记忆存储的基础。有研究提出,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大到10后面跟8432个零 ,远远超过目前最大型计算机的记忆容量(10的12次方字节 )。大脑不仅能存储大量的事实性记忆,如事件、知识等,还能存储程序性记忆,如技能的操作步骤等。例如,一个人可以记住多年来经历的无数个场景细节,也能熟练掌握骑自行车、弹钢琴等复杂技能。然而,大脑记忆容量虽然巨大,但也并非无限,可能会受到神经元的寿命、突触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当记忆容量接近饱和时,可能会出现记忆干扰、遗忘等现象。

(五)记忆保持时间极限

有些记忆可以在大脑中保持很短时间,如感觉记忆,视觉感觉记忆(视像记忆)一般能保持0.25 - 1秒,听觉感觉记忆(声像记忆)能保持2 - 4秒 。而短期记忆的保持时间通常在1分钟以内 。但长期记忆的保持时间则可能长达数年甚至终身。例如,人们对童年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往往能保持清晰的记忆几十年。不过,记忆在保持过程中会发生遗忘现象,遗忘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记忆内容的重要性、重复次数、情绪体验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尽管大脑可以将某些记忆长期保存,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生理变化,记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六)记忆提取速度极限

大脑提取记忆的速度在不同情况下有所差异。对于熟悉且经常使用的记忆,提取速度可能非常快。例如,当被问到自己的名字或常用的电话号码时,人们能迅速做出回答,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百毫秒。然而,对于那些存储时间较长、不常被提取的记忆,提取速度可能会变慢,甚至可能需要一些线索来辅助回忆。在回忆一些久远的事件时,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大脑中搜索相关信息。大脑记忆提取速度的极限受到记忆的编码质量、存储的组织方式以及大脑当前的状态(如疲劳、注意力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果记忆编码不清晰或存储混乱,提取时就需要更多时间去梳理和寻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注意力相关极限

(七)注意力持续时间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