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无得无说分

修仙修傻了 普广111 3190 字 21天前

小主,

此刻,小普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陷入了“有法可得”的错误观念之中。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的夜晚中,一心想要寻找光明,却紧紧地抓住手中的灯笼不放,误以为灯笼本身就是光明,却忽略了灯笼仅仅是一个引导他走向光明的工具。真正的佛法,远远超越了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所能定义的范畴,它需要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和念头中,通过内心深处的真切体悟去感受、去领悟。

小普清楚地记得,在精舍里,曾经和一位比丘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那位比丘坚定地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某一部经典中所记载的修行方法,一步一步、一丝不苟地去实践,才有可能证得无上菩提。而小普却根据自己的理解,坚持认为佛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经历、悟性等根性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机缘也不一样,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谁。

现在回想起来,小普意识到他们两个人都陷入了对“法”的执着之中。那位比丘过于执着于某一部经典中的固定修行方法,认为这就是唯一的、绝对正确的道路,不容置疑。而小普虽然意识到了佛法的灵活性,但在争论的过程中,同样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忽略了佛法真正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小普深刻地认识到,“无得无说”的法义,并不是让修行者放弃对佛法的追求和探索,相反,它是在提醒修行者要放下对法的执着和分别心。真正的佛法,就如同那广袤无垠、无边无际的虚空,它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万物,无论是高山大海,还是微尘芥子,都在它的怀抱之中。然而,它却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不会因为有了高山就偏爱高山,也不会因为有了微尘就轻视微尘。它既存在于每一部佛教经典之中,通过文字向人们传递着智慧的信息,但同时又远远超越了这些文字的束缚。它体现在每一位修行者的日常修行实践之中,无论是坐禅、诵经,还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修行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一次深入的禅修过程中,小普决定尝试放下心中所有的杂念,摒弃对修行境界的一切期待和幻想,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他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他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觉察气息的进出,感受着空气从鼻腔缓缓进入肺部,又从肺部缓缓呼出体外的过程。他不做任何的评判和思考,既不因为呼吸的顺畅而感到高兴,也不因为杂念的偶尔出现而感到懊恼。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各种各样的念头和想法如同海浪一般不断地翻滚、涌现。一会儿是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一会儿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憧憬,一会儿又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幻想。然而,小普并没有被这些念头所左右,他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些念头在脑海中出现,又看着它们在脑海中消失。

随着他不断地将注意力坚定地拉回到呼吸上,渐渐地,那些杂念就像退潮的海水一样,慢慢地减少、消散。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就像一片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澜。在这一刻,小普仿佛触碰到了“无为法”的神秘边缘,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自在。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和思维所能描述的美妙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他似乎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没有了自我与外界的界限,没有了烦恼与痛苦的纠缠。

但小普也非常清楚,这仅仅只是他在修行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践行“无得无说”的法义,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

比如,当他向其他比丘讲解佛法的时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地去追求言语的华丽、精妙,也不再过分地强调逻辑的严密和完整。他会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用最平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去引导他们领悟佛法的真谛。他不再执着于自己是否能够讲得完美无缺,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而是把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对方是否真正从他的讲解中有所收获,是否能够因为他的讲解而对佛法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

又有一次,精舍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原本清澈的溪流干涸了,井水也变得越来越少,众人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众比丘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比丘显得焦虑不安,整天眉头紧锁,四处奔走,试图寻找解决水源问题的办法。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挖新的水井、寻找远处的水源,但都收效甚微。有的比丘则心生抱怨,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是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才导致了这样的灾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