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法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离色离相的智慧余音,仍在众人心中悠悠回荡,一场关于佛法更深层次的思索,悄然拉开帷幕。
佛陀那饱含慈悲与深邃智慧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弟子,随后定格在须菩提身上,温和且郑重地问道:“须菩提!你可不要认为如来心里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要给大家讲说佛法。’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具体实在的佛法要讲说,那这个人就是在毁谤佛陀,因为他根本没能理解我所说内容的真正含义。”
小普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犹如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泛起层层波澜。在他以往的认知里,佛陀日复一日地讲经说法,可不就是在系统地向众人传授佛法吗?可如今佛陀这样说,实在是让他困惑到了极点。他赶忙将目光急切地投向须菩提,眼神中满是渴望与期待,盼望着长老能给出清晰透彻的解答。
须菩提恭敬地双手合十,身姿挺拔,一脸庄重地回应道:“世尊,就像我对佛陀所说教义的理解,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可以称之为能让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同样,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实实在在的佛法,是如来可以确切讲说的。”
小普瞬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普心里琢磨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代表着至高无上、圆满究竟的觉悟智慧,是佛教修行者梦寐以求的终极境界。但须菩提长老却说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方法能通向这个境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把修行想得太简单、太模式化了?总是觉得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和方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就能获得觉悟。还有“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平常明明看到佛陀每天都在认真地给大家讲经说法呀,怎么又说没有固定的佛法可以讲呢?他不禁想起曾经自己在研习经文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地把每一句话都抄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一心想着把这些文字都牢牢记住,当作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修行准则。现在看来,自己的理解方向似乎从一开始就错得离谱了。
小普身旁的一位同修,也满脸疑惑,忍不住轻声对小普说:“这太让人费解了,咱们一直跟着世尊学习,不就是在学佛法吗?怎么突然说没有固定的法呢?”
小普苦笑着摇摇头:“我也正纳闷呢,或许我们之前都误解了世尊讲法的深意。”
须菩提接着解释道:“世尊,如来所讲说的佛法,既不能执着地去抓取它的表面文字意思,也没办法用言语完整、准确地表述清楚。它不是一种固定不变、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也不是完全不存在的虚无。为什么这么说呢?所有的贤人和圣人,都是依据对无为法的领悟,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修行境界和感悟。”
小普眉头紧皱,内心仿佛有一丝微光在闪烁,却又难以一下子完全抓住。对于“佛法不可说”,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想到,语言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工具,它是人们为了交流和表达而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而佛法所蕴含的智慧和境界,远远超越了语言所能承载的范畴。就如同试图用一杯水去装下整个大海,语言在面对佛法的浩瀚与深邃时,显得如此无力。比如当我们谈及“空性”,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去描述,都无法让一个从未有过相关体悟的人真正明白“空性”的内涵。每个人对佛法的感悟都是独特的,源自内心深处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用统一的语言精准传达给他人的。就像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份对佛法的真切感受,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知晓。
这时,法堂中一位年长的比丘站起身来,恭敬地问道:“须菩提长老,您说佛法不可说,那我们平日里诵读的经文,又算什么呢?”
须菩提微笑着回答:“经文,不过是引导我们走向佛法的路径。文字是对佛法的一种近似表达,但绝非佛法本身。就像用地图来指引方向,地图不是真正的目的地,只是帮助我们找到路的工具。”
小普在一旁默默点头,心中若有所思。他又联想到自己曾经听闻一位修行者讲法,那人讲得滔滔不绝,把佛法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各种典故、经文信手拈来。当时自己听得如痴如醉,满心佩服,觉得这就是佛法的真谛所在了。可现在仔细想想,自己恐怕只是被那些华丽的言辞和精彩的讲解所吸引,就像只看到了水面上美丽的泡沫,却忽略了水下深沉的暗流,根本没有真正领会到佛法背后的深刻含义。真正的佛法,绝不是靠言语就能完全传递到位的,必须要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悟,才能有所收获。
再说到“佛祖讲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却又不能说不是佛法”,小普更是思绪万千。他明白,佛陀讲经说法,是为了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之路。那些用文字和言语表达出来的法,就像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能错把手指当作月亮本身,佛陀所说的言辞、所讲的经文,只是一种引导的工具,并非佛法的全貌。真正的佛法,是一种超越文字和语言的、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和体悟。然而,又不能说佛陀所讲的不是佛法,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言辞的引导,众生就如同在黑暗中失去方向的行者,根本无从下手去探寻那深奥的佛法智慧。正是通过佛陀的讲法,大家才开始有了修行的方向,有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佛法的一种呈现方式,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本身,但却是通往佛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