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叹了口气,把日记本收进背包。他忽然明白,所谓“灵魂的执念”,不过是活着的人放不下的过去,就像红丝线缠住的不是蝴蝶,而是自己的心。当你真正放下时,执念就会像落叶一样,轻轻飘走。
回到寺里时,天已经黑了。小普路过禅房,看见师父正在灯下抄经。他走进去,把日记本放在桌上,把断念岩的经历说了一遍。师父放下毛笔,指了指日记本说:“你看,她以为自己的灵魂被困在了那里,其实困住她的,从来都是自己的念头。”
“那灵魂到底有没有形状?”小普又问出了那个困扰他的问题。
师父想了想,拿起一颗佛珠放进清水里,问:“你看佛珠在水里是什么形状?”
“圆形。”
师父又搅动水面,佛珠的倒影碎成了无数片:“现在呢?”
“碎了,像很多小块。”
“可佛珠本身还是圆的。”师父说,“灵魂就像这佛珠,肉身是水。水静时,你能看见它的样子;水动时,它的样子就变了。但无论怎么变,它的本质从未改变。”
小普恍然大悟,想起梦里蝴蝶翅膀的变化,终于明白了“相由心生”的道理。原来灵魂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可以是蝴蝶,也可以是露珠,可以是月光,也可以是一阵风——只要心是自由的,灵魂就能呈现出千万种模样。
这一晚,小普睡得格外安稳。他没有再梦见蝴蝶,却在清晨醒来时,发现窗台上多了一朵淡紫色的小花,花瓣上还沾着露水,像极了断念岩下的忘忧草。他轻轻拿起花,放在鼻前闻了闻,这次闻到的只有清甜,没有苦涩。
吃过早饭后,小普来到大雄宝殿,跪在佛祖像前。阳光透过天窗照在他身上,他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尊透明的容器,里面装着风,装着云,装着蝴蝶的翅膀,装着落叶的叹息——而这一切,都是灵魂的模样。
“原来灵魂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里,就在每一次呼吸里。”小普喃喃自语,指尖轻轻抚过颈间的佛珠。他知道,关于灵魂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此刻他已经不再迷茫,因为他终于明白:真正的答案,不在外界的寻找,而在内心的觉察。
就像师父说的:“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当你不再执着于“灵魂是什么形状”时,或许就已经接近了它的本质——无形无相,却又无所不在,如同这灵山的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吹开每一朵花,拂过每一片叶,让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