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的银储量还是颇为丰富的,皇帝完全可以直接下令开采白银,规定商业贸易用白银进行交易。
但是,经济这种东西,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朝廷可以顺应规律,做宏观调控的无形大手,直接去干涉风险太大了,一个不小心整个社会就乱套了。
果然,每一个合格的皇帝,都多少懂点儿经济学。
“臣从前同父亲闲聊时说过,倭国资源匮乏,国小百姓贫弱,该地区百姓拥有极强的冒险精神,热衷于对外交往,以此获取更多的机遇。”
华夏这种大一统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不需要出去玩儿命,就很难催生出欧洲和脚盆鸡那种强烈,对外探索甚至殖民的思想。
一般来说,华夏要是有这种思想,多是战乱时期,国家朝不保夕,国内不适宜生存,那部分胆大的,走投无路的,才会拼出一条老命着眼于海外。
譬如说,华夏历史上下南洋的几次高潮。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这片富饶的土地被藩镇和异族蹂躏,百姓流离失所,不得已背井离乡下南洋。
宋元交替,蒙古铁骑南下征伐,宋朝一大批遗臣遗民也走上了下南洋的路。
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清军入关从北杀到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先民为了活下去,重复先祖下南洋。
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沿海地区首先受害,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铤而走险去南洋找活路。
二十世纪初至建国前,这一时期,军阀混战,异族侵略,国内民不聊生,下南洋在近来尤为频繁。
总而言之,下南洋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之后机遇与危机并存。
二十一世纪上半叶,那些被骗到园区的国人,何尝不是下南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