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四刻,村民们闻讯赶来,纷纷请求救治。弟子们分工合作:阿石帮着消毒,阿芷为患者喂药,其他弟子则按灵枢、素问的指导,为轻症患者施针。一位老妇人拉着素问的手,声音微弱:“大夫,我孙儿才五岁,也染了疫,求你们救救他!” 素问快步上前,发现孩童已陷入昏迷,立刻用 “急救针” 刺人中穴,孩童缓缓苏醒。“活了!孙儿活了!” 老妇人喜极而泣,对着弟子们连连叩拜。
此时,村里的老大夫赶来,看到这一幕,羞愧地说:“我治了三天,也没控制住疫,你们一来就有效果,真是神医!我愿拜你们为师,学习这防疫之术,守护村里的人。” 灵枢笑着说:“医道不分高低,你若愿学,我们便教你 —— 传承医艺,本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守护苍生。”
巳时末,疫气渐渐消退,阿木的爹娘也已好转。阿木望着忙碌的师父与师弟师妹,心中暗下决心:以后定要像师父一样,不仅学好医术,更要守住医心,帮更多有难处的人。灵枢望着阿木的背影,心中清楚:师徒情谊,不在言传,而在身教 —— 这正是医脉能代代相传的根本。
三、午时实践受挫显传承:残踪作祟砺初心
午时的阳光炽热,汴京城郊的 “义诊点” 热闹非凡。灵枢、素问带着弟子们义诊,墨家 “便携诊疗仪” 摆放在案上,能快速检测体温、脉搏;案上的药包整齐排列,都是提前按方配制好的。百姓们排着长队,有的咨询慢性病,有的求治急症,空气中满是感激的话语。
午时三刻,阿芷为一位腹痛的老妇人诊治。她按师父教的方法,先摸脉,再用诊疗仪检测,诊断为 “脾虚泄泻”,取来 “健脾汤” 药包递过去:“老夫人,您每日熬一碗,连服三日,腹痛就会好。”
老妇人接过药包,刚要离开,突然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脸色惨白:“我的肚子…… 更疼了!” 阿芷慌了,连忙上前:“怎么会这样?我按师父教的诊断的,没错啊!”
灵枢快步上前,检查药包,发现药包竟泛着幽绿 —— 是残踪气!“不好!药包被动了手脚!” 灵枢取出试毒叶,一碰药包,瞬间焦黑,“余孽把‘健脾汤’换成了‘泻下汤’,想让百姓以为阿芷诊断错误,败坏她的名声,让她失去信心!”
素问立刻用圣火草粉末为老妇人缓解疼痛,重新取来正确的药包:“老夫人莫慌,是邪祟作祟,这才是正确的药,服下就会好。” 老妇人接过药包,虽有疑虑,却还是服下,片刻后腹痛缓解,对着阿芷道:“姑娘莫怪,是我身子弱,不怪你。”
阿芷却红了眼眶,跑到一旁的树下,低声啜泣:“都怪我,没检查药包,差点害了老夫人…… 我是不是不适合学医?” 素问走过去,轻轻拍着她的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初学义诊时,曾把风寒感冒诊成风热,被百姓质疑,当时也想过放弃,可师父告诉我,‘错不可怕,怕的是不敢面对,不愿改正’。今日的事,不是你的错,是邪祟太狡猾,你要做的,是吸取教训,以后更谨慎,而不是放弃。”
灵枢也走过来,递过一杯 “清心茶”:“这茶用百合、莲子熬制,能安神。阿芷,你记住,行医之路,不仅要学医术,更要学‘抗挫’—— 百姓的信任,是靠一次次改正错误、解决问题赢来的,不是靠从不犯错。你今日能及时发现问题,没有逃避,这就比很多人强。”
阿芷接过茶,泪水渐渐止住:“师父、师娘,我明白了!我不会放弃,以后我会更仔细,绝不让邪祟有机可乘!” 午时末,义诊继续,阿芷每递出一个药包,都会仔细检查,再也不敢疏忽。灵枢望着她的背影,对素问道:“弟子们就像小树苗,需经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 今日的挫折,对她而言,比教她十次辨药都有用。”
素问点头:“是啊,医脉传承,不仅是传艺,更是传‘心’—— 传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心,传守护百姓不放弃的心。这正是我们作为医灵转世,最该守住的初心。”
此时,墨宗匆匆赶来,带来一个消息:“灵枢先生,周边州县的医馆,都出现了‘药包被换’的情况,怕是余孽在大规模破坏,想让百姓质疑我们的医术!” 灵枢脸色骤变:“看来,一场针对医脉传承的危机,已悄然来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未时道墨秘典授根脉:渊源互融传医魂
未时的阳光已不似午时那般炽热,医传承坊的 “秘典阁” 内,烛火通明。阁中摆着墨家《医传秘册》、道家《黄帝内经》、道墨合编的《融医录》,还有墨家 “传承仪”—— 青铜制的仪身刻着道墨两派的纹路,能通过触摸,让使用者感受先祖的医艺心得。灵枢、素问、墨宗正带着弟子们研读秘典,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历史的厚重感。
墨宗翻开《医传秘册》,指着其中一页:“你们看,这是墨家先祖与道家医师合作的记录 —— 战国时期,墨家先祖墨翟曾与道家庄子的弟子合作,用墨家机关术制作‘针灸辅助仪’,配合道家针灸术,救治了无数百姓。后来墨家渐渐消失,这些器械与医理,便融入了道家医术,形成了今日的中医体系。”
阿木提问:“墨宗先生,墨家的‘辨药三法’与道家的‘辨药术’,有什么不同呢?” 墨宗笑着回答:“墨家重‘实’,靠器械、比重、纹路;道家重‘感’,靠气味、手感、经验。二者结合,才能既精准,又灵活。比如辨人参,墨家靠仪器测有效成分,道家靠手感辨年限,缺一不可。”
灵枢补充道:“道墨融合,不仅是医理的融合,更是‘医心’的融合。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济世’,本质都是‘以民为本’。你们学医术,不仅要学‘怎么治’,更要学‘为什么治’—— 为守护苍生,为传承医脉,这才是医道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