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大扫除”和“大换血”

“郑书记,组织部完全赞同您的判断!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意图,把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两位常委的态度都很明确,坚决支持郑仪的决定。

郑仪对他们的反应很满意。

他需要的就是这种同心协力的局面。

“好!有你们二位的大力支持,我就更有信心了!”

郑仪点了点头,开始具体部署。

“关于下一步的工作,我的初步考虑是,要重点推动‘两换’。”

“两换?”

赵庆隆和秦胜都露出了询问的神色。

“对,两换。”

郑仪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是换血。”

“不是要把老干部都换掉,那不现实,也不科学。”

郑仪解释道。

“而是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新陈代谢机制。”

“要让经验丰富、党性强的老干部,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把他们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传授给年轻干部。”

“同时,要大胆起用经过实践考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去历练,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扛起更重的担子。”

“这次派陈匣同志去临川挂职,就是一个尝试。”

郑仪举了个例子。

“陈匣同志理论功底好,原则性强,但缺乏基层主官经验。让他到临川去,就是要让他在刘航同志这样的老书记带领下,学习如何驾驭全局、处理复杂矛盾。”

“同时,他的新视角、新思维,也可能给临川班子带来新的活力。”

“这就是一种‘换血’。”

秦胜立刻领会:

“郑书记,我明白了!组织部接下来会系统梳理全市优秀年轻干部的情况,制定一个中长期培养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地将他们放到吃劲岗位、基层一线去锻炼,同时安排好‘导师’,做好传帮带!”

“嗯。”

郑仪赞许地点了点头。

“第二,是换风气!”

郑仪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

“光换血还不够!如果风气不正,新换上来的干部,也可能被污染,甚至可能变本加厉!”

“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换风气!”

“这个‘新’,不仅仅是年龄上的新,更重要的是作风上的新!”

郑仪目光严肃地看向赵庆隆和秦胜。

“我们要的干部,必须是有新气象、新作为的干部!”

“要坚决摒弃那些暮气沉沉、不思进取的‘躺平’心态!”

“要坚决整治那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官僚习气!”

“要坚决打击那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说到这里,郑仪停顿了一下,目光在赵庆隆和秦胜脸上扫过。

“庆隆同志,秦胜同志。”

“换风气,单靠组织部选人用人是不够的,单靠纪委事后查处也是不够的。”

“必须将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结合起来,将选拔任用和监督约束贯通起来!”

“这就需要我们三家——市委,纪委,组织部——紧密配合,协同发力!”

郑仪指出了关键。

“组织部要把好‘入口关’,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政治标准,注重考察干部的实际能力和作风表现,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

“纪委要把好‘监督关’,强化日常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形成有力震慑。”

“而市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

郑仪的思路非常清晰。

“具体来说,我建议,由市委牵头,纪委和组织部参与,尽快研究制定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政治生态’的专项行动方案。”

“方案要突出‘两换’要求,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

“要敢于动真碰硬,选取几个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或单位,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赵庆隆和秦胜听得心潮澎湃。

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深刻影响明州未来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

如果他们能协助郑书记把这件事办好,不仅是对明州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个人政治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书记,请您放心!”

赵庆隆率先表态,声音洪亮。

“纪委坚决服从市委领导,全力配合组织部,把监督执纪问责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为‘换风气’提供铁的纪律保障!”

“郑书记,组织部也坚决落实!”

秦胜的语气同样坚定。

“我们将立即着手研究制定干部培养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与纪委密切协作,把‘换血’和‘换风气’的要求落到实处!”

看着两位得力助手昂扬的斗志,郑仪欣慰地点了点头。

“好!那就辛苦你们二位了!”

“明州的未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干部队伍建强,把政治生态搞好,‘新明州建设’就一定能够迈上新台阶,明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