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明州科技投资集团和政治未来的设想

胡世同眼睛一亮,没想到郑仪日理万机,竟然会关注到他这篇相对专业的文章。

这让他对这位年轻领导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郑书记过奖了。”

胡世同谦逊地说,但语气明显活跃起来。

“那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说实话,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回国的根本原因。”

他扶了扶眼镜,神情变得认真:

“在国外,尤其是在硅谷,我亲眼目睹了资本是如何裹挟着技术狂奔的。很多时候,技术的演进方向,并非完全由科学家或工程师的理想决定,而是由资本的回报率、市场的短期热点所驱动。”

“一些可能对人类长远发展更有价值,但短期内难以变现的基础研究,反而被边缘化。而一些可能带来伦理风险、社会问题的应用,却因为能快速吸引眼球和资金,大行其道。”

胡世同的话语中,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忧虑和责任感。

郑仪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胡总说得非常深刻。”

郑仪接过话头,语气沉稳而有力。

“这正是我们明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需要高度关注和把握的方向。”

“明州的未来,需要科技,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未来,更需要科技。”

“但就像胡总你说的,科技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还是为了提升社会整体的生产效率、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郑仪的目光变得深邃。

“明年,我……和市委市政府,将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营造更优越的创新环境。”

“但我们有一个前提,或者说,一个核心原则——”

郑仪停顿了一下,目光直视胡世同,认真地说道:

“那就是,科技必须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

“我们欢迎一切有利于明州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的科技创新。但我们不鼓励,甚至要警惕那种脱离实体经济、脱离民生需求、单纯搞资本运作、概念炒作的所谓‘创新’。”

“明州需要的是扎实的、能够落地的、能够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好处的科技。”

郑仪的话清晰地表明了明州在发展科技产业上的立场和底线。

胡世同听着,脸上露出了由衷的赞同和兴奋之色。

“郑书记,您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有些激动地说:

“我们团队回国,就是想扎扎实实做点事情。我们不想做什么风口上的猪,只想做一棵能扎根土壤、持续生长的树。”

“好!说得好!”

郑仪抚掌称赞。

“扎根土壤,持续生长!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创新精神!”

他端起茶杯,以茶代酒:

“胡总,我以茶代酒,敬你和你的团队!欢迎你们扎根明州这片土壤!明州政府,会尽力为你们提供阳光雨露!”

“谢谢郑书记!”

胡世同连忙端起茶杯,与郑仪轻轻一碰。

两人相视一笑,一种基于共同理念的信任和默契,在无声中建立。

接下来的谈话,更加深入和具体。

郑仪详细询问了世同智能目前的技术研发进展、面临的困难、对明州营商环境的建议等等。

胡世同也敞开心扉,谈了自己对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看法,以及对明州打造区域性科创高地的建议。

郑仪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出一些切中要害的问题,显示出他对新兴科技产业并非门外汉,而是有着相当的了解和思考。

“郑书记,不瞒您说,”

胡世同感慨道:

“我们考察过不少地方,有些地方领导也很热情,但谈来谈去,核心还是围着GDP、税收、投资额度这些硬指标转。像您这样,如此关注技术本身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效益的,真的不多见。”

郑仪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

“胡总,明州是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我们的老百姓,朴实,但也盼望着过上好日子。他们热爱科技,拥抱科技,因为他们相信科技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这份信任和期盼,就是我们发展科技产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广阔的市场。”

胡世同何等聪明,立刻明白了郑仪的言外之意。

明州的市场,不仅仅是几百万人口的市场,更是代表着一种对科技改善生活的巨大需求和接受度。

这是一片尚未被过度开发、潜力无限的“蓝海”。

“我明白,郑书记。”

胡世同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份信任,用好这片市场,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回报明州人民!”

会谈在愉快而充满希望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