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重建轨道

1. 触目惊心的“轨道坟场”

数据评估:太空交通管制中心的最新评估报告令人窒息。交战区域(主要集中在近地轨道关键区域,如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转移轨道等)形成了数个巨大的碎片云,包含大小碎片超过数百万块。小到螺栓、剥落的隔热瓦,大到整艘战舰的残骸、被摧毁的卫星主体,都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呼啸飞行。

连锁反应风险:专家警告,若不及时清理,这些碎片之间可能发生碰撞,产生更多碎片,引发可怕的凯斯勒综合征(链式碰撞效应),最终可能使整个近地轨道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内无法用于航天活动。

视角切入:通过一艘执行初步侦察任务的“巡天”级轨道清理船船长的视角,展现其传感器屏幕上令人头皮发麻的景象:雷达回波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几乎遮蔽了星空背景。一次轻微的震动——一块巴掌大的碎片击中了飞船的防护层,虽未穿透,但刺耳的撞击声让所有船员心头一紧。

2. 艰难的清理作业

技术手段:

机械臂捕获:对于大型、有价值的残骸(如受损但可修复的卫星、含有敏感技术的部件),派出由宇航员或高精度机器人操控的飞船,用机械臂进行捕获、固定,然后拖拽至“轨道墓地”或尝试拖回维修。

激光烧蚀:对于中小型碎片,使用搭载大功率激光器的清理飞船,对碎片进行持续照射,使其表面材料汽化产生微弱推力,改变轨道,最终使其坠入大气层烧毁。此过程需精确计算,避免碎片轨道失控威胁其他资产。

网捕和鱼叉:试验性地使用大型太空网、磁力吸附装置甚至“鱼叉”来捕捉特定形状的碎片。

“清扫车”概念:提出建造专门的“轨道清扫车”,配备多种清理工具,在碎片密集区进行长期作业。

高昂的成本与风险:清理工作耗资巨大,且极其危险。清理飞船和宇航员需要时刻警惕未被追踪到的微小碎片的撞击。一次作业中,一艘中国清理船的机械臂被一块高速飞行的碎片击中而报废,险些造成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