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丛云”的毁灭性能量束,如同神话中斩裂天空的巨剑,以近乎光速跨越数十万公里的虚空,直刺“赤龙号”的心脏。舰桥内,刺耳的终极警报撕裂空气,倒计时数字无情地跳动:10、9、8……
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每一个人。面对这种超越常规舰炮对决的跨轨道打击,即便是“赤龙号”这样的巨舰,也显得如此脆弱。
然而,就在这绝对的毁灭即将降临的瞬间,一道看不见的防线,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悄然展开。
这道防线,并非由钢铁和护盾构成,而是由信息、概率和超越光速的关联所编织——那是中国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网络。
在“天丛云”平台开始聚能的初期,其释放的微弱但特殊的引力波和空间扰动,就已经被高灵敏度的“墨子号”网络所捕获。分布在不同轨道的数十颗“墨子”卫星,其核心的量子纠缠源瞬间被激活,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实时同步的感知与计算矩阵。
北京,深空操控中心。
大厅内一片寂静,只有量子计算机散热系统的低沉嗡鸣。巨大的主屏幕上,显示着“天丛云”攻击轨道的超高速模拟预测,无数条概率线在不断坍缩、汇聚,指向那个最终的毁灭点——“赤龙号”。
“目标锁定确认!能量级别超越阈值!‘天丛云’攻击已不可逆!”首席科学家声音紧绷,但眼神锐利如鹰。
“启动‘烛龙’预案!最高授权!”总指挥下达命令,声音沉稳,却带着千钧之力。
“烛龙”预案,是中国为应对此类天基战略打击而秘密研发的终极防御方案,其核心并非硬抗,而是干扰与欺骗。
指令发出。
地球轨道上,特定的几颗“墨子号”卫星调整姿态,其搭载的高功率、超精密的“量子激光诱导器”对准了遥远的“天丛云”平台。它们射出的,并非攻击性的能量束,而是经过复杂编码的、极高频的量子调制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