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得捕牢内

皮尔布拉地区是大洋州最重要的铁矿石产区之一,长期以来与东协保持经济合作关系。

皮尔布拉地区作为大洋洲最重要的铁矿石产区,早在战后便依靠丰富的矿产与便利的港口恢复生机。在东协的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下,这里诞生了一个稳定的亲东协政权——“大洋共和国”。

这个政权由原住民、移民工人,以及部分在战乱中失去立场的旧军人共同组建。他们依赖矿石出口换取粮食与工业品,在东协的经济与技术支持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治理。

然而在皮尔布拉以东,广袤的荒漠与内陆被割据势力和右翼武装占据。他们掌握交通要道与沿岸小型港口,并暗中与海外残余势力保持联系。走私、绑架与零星冲突频发,使得整个东大洋洲成为不稳定的火药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的作战方案因此应运而生。东协将继续通过武装与训练大洋共和国的本地军队“大洋共和国卫队”,让他们成为清剿东部割据势力的主力。东协自身则提供情报、后勤与技术支持,利用卫星、无人机与电子战手段为前线部队扫清障碍。

这样既能确保资源供应线的安全,又能避免跨洋远征带来的巨大后勤压力和不必要的摩擦。

相比东协主力直接派遣大规模部队远赴大洋洲,由本地民众组建的军队显然更熟悉地形、气候与人文、社会环境,能够更高效地适应复杂的战术需求。

同时,这也为新成立的大洋共和国卫队提供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战锤炼。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们不仅会获得战场经验,更会被迫在压力下快速成长,形成一支能够独立作战、并在未来与东协主力并肩作战的正规化部队。

这种模式意味着东协无需长期消耗大量资源维持前线压力,而大洋共和国则在冲突中逐步完成国家防卫体系的塑造,双方的战略互补由此建立,整个南太平洋的局势也将因此更趋稳定。

整个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摧毁盘踞在西大洋洲内陆的右翼据点,切断他们依赖的小型港口走私网络和跨境补给通道。

随着这些势力被清除,皮尔布拉地区通向外部的资源走廊将得以稳定,从铁矿石到稀土矿产、再到其他关键战略物资的出口安全,将得到全面保障。

但这项行动并不止步于军事打击。

指挥大厅另一侧的光幕上,社会重建计划同步展开。东协将援助大洋共和国恢复交通与港口基础设施,重建医疗和教育系统,建立一套可自我维系的行政管理网络。

通过在经济与社会层面扶持本地政权,将右翼势力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彻底削弱,让极端思想失去继续滋生的空间。

当战略投影在大厅中央亮起时,一条贯穿皮尔布拉与北部港口的红色走廊被高亮标注。这条走廊不仅连接着大洋共和国最重要的矿产产区与外部航线,更象征着整个南太平洋资源命脉的重新掌控。

整个行动被正式命名为——“南方黎明计划”。

一旦计划落地,东协在南太平洋的战略资源布局将获得根本性保障。

而这片被遗忘许久的大陆,也终于迎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