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新星基地的研究区渐渐沉寂下来。中央实验大楼的灯光逐一熄灭,只剩下黄佳铭院士宿舍的一盏壁灯,在风声与远处设备的低鸣中亮着。
黄佳铭脱下实验服,坐在书桌前,双肘支撑着,眼神依旧停留在脑海里的数据与公式上。桌上摊开着密密麻麻的笔记纸,写满了符号、图表、未完成的推演。
他点开终端,调出最新一次实验的光谱曲线,θ场的峰值频段清晰可见,却依旧难以解释。
“耦合强度……”他低声喃喃。
θ场在实验中展现出的“反重力”效应,远不是单纯的电磁或光学谐振所能解释。
那些调谐装置只是“显影剂”,让θ场显露出轮廓,而真正的本质,隐藏在更深的层面——真空本身。
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卡西米尔效应。
两块金属板,在纳米级的距离下,会迫使真空涨落的虚粒子态密度发生变化——某些模式的虚粒子无法存在,只能被排斥在外。由此产生的微弱吸引力,几十年来被实验证实,是真空中量子涨落最直观的体现。
“如果……把卡西米尔阵列规模化,能不能在真空层面上‘调节’θ场的耦合强度?”
他在草稿纸上迅速写下思路:
将数百甚至上千对金属板排列成纳米阵列,每一对间距精确到皮米级别;
通过调节阵列的几何形态,控制真空涨落的局部密度,从而影响θ场的显现强度。
“若在θ场的共振点附近,精确压缩或放松真空涨落的模态密度……”
他屏住呼吸,脑海中闪过一种清晰的图像:卡西米尔阵列像一个旋钮,可以放大或削弱θ场对物质的作用。
猛地放下笔,倚靠在椅背上,他的眼睛盯着天花板,心跳不自觉地加快。
这或许是一个方向。
通过纳米尺度的真空工程,改变虚空的“背景”,就能间接调控θ场。
八面体能精确操控这种场,而人类,也许终于找到了一条接近它的路径。
宿舍里安静得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黄佳铭缓缓合上眼,却丝毫没有睡意。心中的公式和构想,还在无休止地推演。
————————————
清晨的光透过厚重的防护玻璃洒进新星基地的科研区。黄佳铭缓缓睁开眼,昨夜的推演像一条未断的河流仍在脑海中奔腾。他简单洗漱,匆匆喝下几口温水,随即拿起桌上那沾满笔迹的笔记本,径直走向研究所的办公室。
走廊寂静,只有鞋底与地板的碰击声清晰回荡。他推开办公室的门,冷气机尚未完全停下,空气里带着微微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