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区。
军用机场的跑道被灯光照亮。
地勤人员在灯光下忙碌,技师完成最后的检查,指挥台下达起飞命令。
J-36A“玉龙”挂起整备信号,涡喷与加力室先后点火,机身的金属外壳在热流中微微发亮。
机轮离地的瞬间,驾驶舱内的仪表迅速切换工作模式,导航系统锁定远洋航路,战机以爬升姿态离开机场,掠过近海的云层,朝大洋方向加速。
当推力达到最大值时,飞行控制系统将飞机推进到高亚音速,接着进入超音速。外部的空气温度和阻力上升,机体在加热带来的气流中发出低沉的声响。
J-36A继续提速,跨越三倍、四倍音速的临界区,经过短促而受控的震荡后,飞机进入近平流层,飞向四万米的巡航高度,机舱外的海平面被压缩成一条细线。
在四万米高度巡航并维持四马赫速度,整套推进与气动控制进入长时间稳定状态。机身表面因高温而出现热斑,散热系统和结构监控不断传回数据。
座舱内,飞行员通过头盔显示与合成数据链接收来自地面与卫星的情报。
战机在高空建立起一张移动的侦察网,主动雷达、被动接收机和红外探测器协同工作,监视下方与远方的空中态势。
航程中,数据链不断与指挥中心通信,卫星中继将战机观测到的目标信息回传。
J-36A的任务并非单纯巡航,而是对任何尝试起飞的固定翼飞机实施猎杀与阻断。为此,它在高空设置了多个监视扇区,利用雷达与光电传感器捕捉地面机场的起飞轮廓与尾流特征。
民航、货运或军用飞机一旦在地面滑出、点火或进入跑道,机载AI就会自动评估其类型、航路与风险等级。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J-36A像一座移动的监测哨,提前识别潜在威胁并向指挥链提交处置建议。
若目标被判定为可疑或具有威胁性,战机通过电子战设备对其地面控制与导航信号施加干扰,力求使对方起飞程序中断或延迟。
需要更强制性的阻止时,预置的武器系统在严格授权下进入准备状态,但具体的使用由具体情况决定。
“警告,高风险目标已锁定,型号:阵风战斗机,数量:四,隶属:国家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