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逆流之年》开篇的兴奋感,如同细微的电流,在林长青的四肢百骸间流窜了整整一个周末。但他很好地控制住了这种情绪,周一回到学校时,他依旧是那个沉静少言、专注于课本的林长青。
只是偶尔,当他的目光掠过旁边座位上的苏雨晴时,会发现她看自己的眼神,比之前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关注。那目光不再是纯粹的好奇,似乎还掺杂了些许经过思考后的审度,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温和。
林长青心中了然。篮球场边那次下意识的出手,无形中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这种变化很微妙,却真实存在。
周三下午,又到了体育课。
依旧是热烈的阳光,喧闹的操场。男生们照例冲向篮球场,孙浩依旧热情地招呼林长青,林长青也依旧笑着婉拒,走向了那片熟悉的树荫。
这一次,他的心态有所不同。他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一个旁观者。他坐下,目光投向球场,脑海中的“星璇”悄然运转。
他的“视野”再次将球场上的动态分解、放缓。
他观察着孙浩带球突破时,小腿肌肉的瞬间绷紧与脚踝的灵活扭转;他分析着另一个同学起跳封盖时,核心肌群如何协调发力以维持空中姿态;他追踪着篮球划破空气的轨迹,计算着那微妙的抛物线受空气阻力和自身旋转影响的细微变化。
这不仅仅是观察,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和模拟。他仿佛一个最高明的运动分析师,在无声地解析着每一项技术动作背后的生物力学原理。这些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汇入他对自身身体优化的认知体系中,为他后续更科学、更高效地锤炼这具身体,积累着宝贵的“数据”。
苏雨晴和几个女生依旧坐在不远处的看台上。她们没有参与活动,只是聚在一起聊天,目光偶尔会扫过球场。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苏雨晴坐的位置,视角恰好能清晰地看到树荫下那个独坐的身影。
她的目光,几次不经意地掠过林长青。
他坐在那里,背脊挺直,并不懒散。眼神专注地望着球场,但奇怪的是,那眼神里并没有寻常男生看球时的激动或点评,反而更像是一个学者在观察某种自然现象,带着一种奇异的冷静和抽离。
他在看什么?苏雨晴心中再次泛起疑问。他明明对上场打球兴致缺缺,为何每次体育课又都如此“专注”地观察?
这个矛盾的发现,让她对林长青的好奇心,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被微风不断吹拂的火苗,持续地燃烧着。
就在这时,球场上再次出现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