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外围,第二道防御墙的扩建工地上尘土飞扬,反坦克壕的轮廓在无数人的挥汗如雨中正一点点变得清晰。然而,陈浩的目光却越过了这些正在强化的大地壁垒,投向了那片看似毫无阻碍、却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天空。
“鹰巢”可能拥有的空中力量,像一根无形的尖刺,悬在“守望者”的头顶。兵工厂的“破甲獠牙”和“穿山甲”是针对地面钢铁洪流的回应,而现在,陈浩必须为这片天空,编织一张属于“守望者”的、虽然简陋却必须有效的防护网。
一、“眼睛”的难题:对空侦测的困境
陈浩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提前发现来自空中的威胁。依赖肉眼了望哨和普通的光学设备,在复杂山区环境和恶劣天气下,效率低下且预警时间极短。
在他的紧急要求下,堡垒仓库里所有与“电”和“波”相关的设备都被翻找出来,集中在技术研发中心的一个新划分区域——“空防项目组”。
“我们需要自己的‘眼睛’,”陈浩对着一群包括原电子工程师、无线电爱好者和聪明好学的年轻学徒在内的组员说道,他指着拆解开的几台老旧车载雷达部件、气象雷达终端显示器,以及一堆乱七八糟的电子元件,“指望不了末世前的军用雷达,我们就自己拼凑一个‘山寨’版对空侦测系统!”
思路是整合与创新。利用现有的一些探测模块基础,结合堡垒自身架设在高处的监控摄像头(部分被改装增加了热成像功能),以及……陈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无人机!我们的侦察无人机!”他拿起一架经过改装、加装了小型摄像头的无人机,“它们不仅是我们的眼睛,也可以成为移动的探测节点!我们需要编写一套简单的识别算法,让无人机在巡逻时,能自动识别、跟踪并上报非己方的飞行器信号!多架无人机组成一个移动监测网络,弥补固定探测点的盲区!”
这个想法点燃了项目组的热情。软件组的成员立刻开始啃噬那些残存的编程手册和数据库里能找到的简单模式识别代码;硬件组则忙着改造无人机,增加信号强度和续航能力,尝试集成小型的被动声学探测装置(通过捕捉发动机声音进行辅助判断)。
同时,在堡垒周边几个至高点,原本用于监控地面的摄像头被重新调整角度,部分被替换为视野更开阔的广角镜头,构成了第一道粗糙的固定对空观察网。虽然探测距离和精度远不如正规雷达,但至少提供了基础的全天候、多方向监视能力,不再完全依赖肉眼。
二、“毒刺”的铸造:简易防空火力的部署
发现了敌人,接下来就需要能将敌人从天上打下来的“毒刺”。
“守望者”库存有限的高射机枪(主要是12.7mm和14.5mm口径)被全部清点出来,进行了紧急检修和保养。这些昔日战场上的老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陈浩和陈锋亲自带队,勘察了堡垒周边所有适合部署防空火力的地点。最终选定了六个主要阵地和四个预备阵地。这些阵地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经过了精心计算:
· 覆盖性: 确保火力能覆盖堡垒核心区、主要能源设施(太阳能农场、柴油发电机组)、指挥中心以及兵工厂上空的大部分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