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幼麟初吼

江南的秋雨裹着寒意扑在议事厅的雕花窗棂上,卓青龙握着滚烫的茶盏,指腹摩挲着杯壁上凸起的缠枝莲纹。窗外,龙襄军团新征的骑兵正在校场演练,马蹄踏碎积水的声响混着口令声,如同一支激昂的战歌。

"骑司马,千针坊传来加急文书。"亲卫将牛皮封筒递到案前,封火漆印着千针坊特有的三首枭图腾。卓青龙撕开封皮,粗粝的手指在竹简上滑动,目光突然定在某一行字上——"卓山镇人口突破六万,周原、境湖升乡"。

茶盏"啪"地砸在檀木案几上,滚烫的茶水泼在狼毫砚台上,晕开一片墨渍。

卓青龙望着窗外翻涌的乌云,月前的画面在眼前炸开:楚江两岸战旗蔽日,十万南楚将士列阵如林,战鼓声响彻云霄。陈国的箭矢像黑色的暴雨倾泻而下,却被南楚精心布置的龟甲盾牌撞得粉碎。

"敌军右翼露出破绽,骑兵突击!"老上司周仓的嘶吼声犹在耳畔。

那时的卓青龙还是个有名无实的骑司马,籍籍无名的卓山镇巡捕,偏将军周仓出于人情世故拉卓氏子弟一把。

马蹄踏碎晨雾,卓青龙手中的大刀在朝阳下泛着冷光,受命带着三百骑兵顺着山间小道疾驰。当他们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陈国后方时,敌军阵型瞬间大乱。

混战中,卓青龙一刀劈碎陈国副将的头盔,温热的鲜血溅在脸上,腥甜的味道混着硝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摩挲着怀中的千骑铜牌,卓青龙嘴角勾起一抹微笑。这枚用军功换来的兵符,昨夜在试练中竟展现出惊人威力——当大军云气笼罩千人,所有人的实力都提升近倍。

如今的龙襄军团早已今非昔比,千人队的编制不再是虚衔,而是实实在在的威慑力。

与此同时,在杻密院听用的卓青麟也收到了传讯。

"报——榕湖乡急讯!"护卫的呼喊打断了他的思绪。

信笺上,贾钥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难掩兴奋:"敏姐姐以人才符召得贾逵,三国名臣入我榕湖!"卓青麟不禁莞尔,想起贾敏那跳脱的性子,倒是与古板的贾逵形成鲜明对比。

八马城的石板路在马蹄的践踏下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回响,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心跳声。道路两旁,百姓们纷纷驻足行礼,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这是南楚的虚君制度所带来的独特景象。在这个制度下,每个家族都有机会崛起,只要他们能够召唤出历史上的能人异士。这些能人一旦被召唤出来,就会成为家族的代表,在内阁或众议院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崭露头角,参与国家的治理。

这种制度的公平性是前所未有的。它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让人们相信只要有能力和运气,任何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整个江南大地都被这种希望所激发,迸发出惊人的活力。

人们开始积极地研究历史,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英雄豪杰。家族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夺着召唤历史能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和智慧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历史线索。

八马城的石板路,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坚固如初。它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默默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人们的梦想和希望,见证了南楚的繁荣与发展。

芦沽湖边,微风轻拂,水波荡漾。榕湖乡的水车在风中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贾敏踮着脚,站在乡衙门口,急切地张望着。远远地,她望见了卓青麟的身影,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喜悦,立刻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蹦跳着迎了上去。

“麟哥儿!你可算来了!”贾敏的声音清脆而欢快,“贾逵先生正在整理户籍呢,快跟我进去吧!”

卓青麟微笑着点点头,跟着贾敏走进了乡衙。一进门,他便看到一位身着深灰长袍的老者正端坐在案前,手持毛笔,挥洒自如地书写着。老者的笔触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显得刚劲有力,透露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当老者抬头时,卓青麟心中不禁一震。虽然他并不是传说中的贾诩,但贾逵的眼神中却透露出的睿智和沉稳。那是一种历经官场沉浮、历经世事沧桑的痕迹,让人不禁对他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