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小普听闻,心中思量:“世尊肯定了须菩提尊者的话,还说听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的人非常稀有。这部经的智慧高深莫测,远远超越了常人的认知和理解。一般人听到这些超越常理的道理,比如一切皆空、诸相非相,难免会心生恐惧、疑惑。毕竟我们习惯了生活在一个看似真实、有固定认知的世界里,突然被告知一切都是虚幻的,内心肯定会充满不安。能坦然接受这些道理的人,必定是有大勇气、大根性的人。他们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直面内心的恐惧,去探寻佛法的真谛,这种人在世间真是难得一见。”小普的心中对那些勇敢探寻佛法的人充满了敬佩之情。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小普暗自思忖:“世尊又在讲波罗蜜了,说第一波罗蜜并非实有一个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如此,忍辱波罗蜜也是一样。这还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不能执着于这些概念和名相。就像忍辱波罗蜜,不是说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忍辱的方法或者状态。以前我以为忍辱就是默默忍受别人的欺负,但现在看来,这只是表面的理解。真正的忍辱,是要超越对‘我’和‘他’的分别,内心没有了计较和嗔恨。比如有人辱骂我,如果我心中没有‘我’的概念,不觉得是自己受到了侮辱,也就不会产生嗔恨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忍辱,而不是仅仅表面上的忍受。”小普轻轻点了点头,对波罗蜜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小普震惊得瞪大了眼睛,心中惊叹道:“世尊竟然以自己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经历来阐释。当时世尊遭受如此剧痛,身体被节节支解,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可世尊心中毫无四相,这得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啊!要是换做我,身体遭受如此剧痛,肯定早就被‘我’的痛苦、怨恨占据了内心,会觉得自己无比委屈,对歌利王充满仇恨。根本做不到像世尊这样内心平静如水,毫无嗔恨。这也充分说明,只有心中没有了这些分别相,才能在极端的痛苦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慈悲。世尊的境界,就是我们修行的标杆,我们要努力向世尊看齐。”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世尊的敬仰和对自己修行的鞭策。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小普心中满是敬佩,心想:“是啊,世尊如果当时心中有四相,肯定会生出嗔恨。而且世尊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都一直保持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这需要多么长久的修行和坚定的信念啊。五百世,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世尊在这么多世里都能坚守这种境界,不断修行,不断去除内心的执着。这也让我明白,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无数次的磨难和修行中,不断地磨练自己,去除内心的执着。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我们要像世尊一样,在困境中坚守,在磨难中成长。”小普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小普认真思考着:“所以菩萨应该远离一切相,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一种无比崇高的境界。菩萨不能被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所迷惑而生起妄心。就像看到美丽的景色,不能心生贪爱;听到动听的声音,不能沉迷其中。要生出无所执着的心,一旦心有所执着,就偏离了正道。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也不能执着于布施的对象、行为和物品。不能因为对方是穷人就布施,是富人就不布施,也不能因为自己布施了就觉得自己有功德。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出发点,不求回报,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对菩萨的要求太高了,但我们修行之人,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时刻提醒自己不执着,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深知修行之路漫长,但他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小主,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